发布时间: 2025-11-01 12:19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记忆会模糊,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邢发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17岁入伍,18岁入党,居住于黑龙江省宾县宾安镇立新村孙福屯的老兵邢发,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也参加过湖南湘西剿匪,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生前接受采访谈起峥嵘岁月,他一直是激情满怀,滔滔不绝。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没有一个人想着能活着回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第一批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战斗。
1951年4月,邢发所在部队入朝作战,那一年,他只有20岁,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41师司令部警卫排排长。“当时我们正在湖南湘西剿匪,突然就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就都跟着去打仗,没一个人想着能活着回来。”邢发说道。
“宁可前进一步死,不能退后一步生”
据邢发回忆,抵达朝鲜战场后的第一场硬仗就是天德山之战。天德山距离南朝鲜首都汉城直线距离仅有20公里,坐落在临川以北的临津江东岸,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因此这里也成了美军重点的攻击目标之一。邢发说,“我们47军先是和毛主席警卫部队、38、39、40师会师,后来在天德山、夜月山参加战斗,开始的时候我们装备很落后,后来苏联给了一些武器装备,战斗非常激烈,死伤的战士也数不清了。”
“那时候从来不知道害怕,面对敌人就冲上去,心中就一个想法——听首长的、听部队的。每天都有同班的战友在身边倒下牺牲,我们除了对敌人的仇恨,没有一点恐惧,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个个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都埋在那儿了……”每每提及牺牲的战友,邢发总是很伤感。
“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活着,已经很幸运了”。最为凶险的一次是1953年5月,当时邢发正从各师团送信返回司令部,从天而降的高爆弹掀起了大片的泥土,“我一下子就被炮弹掀开的泥土掩埋了,昏迷很久才爬出来,爬出来的时候觉得很冷,喘不上气,这一瞅才发现腿都流血了、一侧的胸腔也压塌了。”邢发说,后来他沿着土路爬了很久,最后有过路的战友看见了我,并送回驻地,“当我回到驻地的时候发现院子里有花圈和挽联,大家都以为我死了,追悼会都已经开完了。”
在朝鲜战场上,每一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但是志愿军战士们从没有过恐惧和退缩。“宁可前进一步死,不能退后一步生。”邢发说。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抗美援朝胜利而归,我要团聚”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得知停战的时候大家特别兴奋,整天唱歌跳舞,”在邢发的记忆中,停战后的欢呼声是一阵盖过一阵,大家高唱着朝鲜歌曲,庆祝着抗美援朝的胜利。
在异国他乡战斗了两年,心里难免惦记着家人,思念着家乡。1953年,经首长批准,邢发踏上了回国的征程,回到吉林部队后,邢发便迫不及待地给父亲发去了电报,“抗美援朝胜利而归,父亲,您把张永琴领来,我们要团聚”。电报中提及的张永琴,就是邢发未过门的媳妇。当看到亲人的那一刻,邢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下来。经部队首长批准,邢发和妻子张永琴在部队结了婚。
1954年2月,邢发退伍还乡,脱下了一身戎装,换上了粗布衣裳,但他的心始终同党和国家在一起,同身边的父老乡亲在一起。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多年来,大到汶川地震,小到身边群众生活困难,邢发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哪里有需要,我就得尽一份力,我是党员,决不能袖手旁观”。2017年4月15日,宁远镇朱家屯、丛家屯、卢家屯等地先后发生火灾,给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助救助活动。闻讯的邢发准备了300元,又从亲属处借了200元,88岁高龄的邢发,怀揣500元现金从宾安步行走到县城,当天往返100余公里,只为亲自表达自己关心群众生活和灾后重建的心情,宾县电视台记者对此事做了专题采访报道,感动了无数宾县的干部群众。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当年朝鲜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作为一名老兵,邢发依然深深地怀念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也深深地祝福伟大祖国永远和平安定。透过穿越75年历史的声音,我们读到的是中国军人的军魂与血性,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骄傲,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邢发老人已离世)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整理
责任编辑:杨卉松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