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1 12:22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记忆会模糊,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梁坤 图片由斌鑫档案馆提供
梁坤老人虽已九十高寿,但依旧精神矍铄、身子硬朗,提起抗美援朝的事儿,梁坤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初在战场上的故事,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
“参军让我有了一个‘家’”
“小时候,我妈死得早,我就成了一个孤儿,舅舅一家把我养大,那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上不起学,我每天帮别人养猪,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日子虽苦,但梁坤总是喜欢听舅舅讲父亲过去的事,“我的舅舅和我说过,我的父亲曾在赵尚志二团当过兵,参加过剿匪斗争,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最后不幸牺牲在战斗中”,虽然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但父亲的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也指引他坚定地走入了军营。
14岁的时候区政府收留了梁坤,担任通讯员的工作,一年后,部队来招兵,我跟一位营长说,“您看我也没什么文化,在这也帮不上什么忙,我想到部队里学点啥,您就带我走吧。”就这样,梁坤就这样参了军,穿上了军装,成为第四野炮八师的一名战士。
“进了部队以后,营长看我岁数小,就让我跟着他当警卫员”,梁坤说道。营长的关心,战友的照顾,让梁坤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家的温暖”,而后来的他,也一直为这个“家”奉献着,为我们的“国家”战斗着。
图片由斌鑫档案馆提供
从小战士成长为首长警卫员
梁坤没有忘记自己参军时说的话,一直在主动学习。“16岁那年,开始在部队里的文化学校的速成班学习汉字”,梁坤书说:“那时候真的是硬着头皮学,每天和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和拼音打交道。”半年后,梁坤开始学习政治知识,并培养警卫员的技能。从16岁到18岁,部队的培训让梁坤快速成长了起来,他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小战士成长为一名机警灵敏的警卫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梁坤随第一批赴朝作战的战士踏上了去往朝鲜的征程。“我们这些警卫员随几位司令员从北京出发,坐闷罐车到了沈阳,又从沈阳到了丹东。”但最终梁坤没能过江,“作为警卫员,我们当时没有过江,没有上过大战场。”一说到这,梁坤总是不免有一些遗憾。
图片由斌鑫档案馆提供
保护首长腿部中弹 “后怕但不后悔”
“我虽然没有过江,但是炸江桥的那一段记忆我始终没能忘记,”梁坤说,“刚过江时,咱们部队就是步枪,只有高射炮,还打不下来飞机,为了阻止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敌军派了两架飞机来炸江桥,但大部队还没有过江,工兵就开始搭浮桥”,飞机轰鸣而来,密集的炮火照亮了江畔,却未能阻断了战士们的步伐,“那时候大家就是往前冲,没一个往后退的,”梁坤说。
虽没有第一战场的残酷与激烈,但指挥部所在的“大后方”也是条件艰苦,危险重重。“那时候我们吃的就是炒盐豆子,但是相比最前线,我们这都不错了”,梁坤回忆,“首长会通过电台指挥作战,而作为警卫员,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首长,要时刻保护着首长的安全。”
“有一次,我随首长外出,看到有人鬼鬼祟祟的,我就挡在首长前,突然觉得腿上一凉,这一看正流血呢,我才意识到我的腿被打了一枪”,梁坤回忆,“后来想想真的挺害怕的,但是我不后悔我那时的选择”。作为首长的警卫员,危急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因为梁坤心里知道他保护的不仅仅是首长,更是守卫着这场战争的胜利。
八个月过后,梁坤接到命令,返回北京中央军委后勤,此时,朝鲜战争并未结束,但朝鲜的战事却始终牵动着梁坤的心,“抗美援朝死了太多人了”,梁坤哽咽了一下,“很多人再也回不了家了,”梁坤说。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曾经以部队为家的那个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告别了让他成长的“家”,他也迎来了幸福的“小家”。
“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战友们拼死拼活得来的”。采访期间,梁坤不止一次地说,我的经历不算啥,没啥好说的,真正可敬的是那些过江打仗的人。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整理
责任编辑:杨卉松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