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4 17:26 来源:黑龙江网
黑龙江网讯(董辉 记者 石启立)11月4日,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5年第三季度,全省经济作物产业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以“做大基地、做强加工、做活流通、做靓品牌”为发展路径,全链条推动“寒地龙”系列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量、产值和效益“三提升”,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经济作物总产量达891万吨,同比增长5.09%,农业产值823.7亿元,其中主要为经济作物,增长5.0%,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8个百分点,产业贡献度持续凸显。
发展壮大寒地龙药。围绕“一主多元”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刺五加+”行动,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刺五加作为“寒地龙药”的主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210万亩,同比增长15.4%。今年全省新建5个刺五加GAP基地,面积达13.6万亩,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龙江森工集团建成种苗繁育基地1380亩,年繁育苗木达4411万株,除保障自身需求外,外销增效明显。虎林市打造“中国刺五加名城”,方正林业局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刺五加林下仿野生种植、育苗、加工产业园。珍宝岛、新曙光、多多等药企开足马力上新品、扩产能,开发“刺五加+”产品,企业需求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刺五加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做优做活寒地设施。以“错峰销售、优质优价”为导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在优化产业布局上,聚焦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周边,重点建设城市“寒地龙菜”保障基地,打造一批集生产、加工、冷藏、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在技术创新上,推广应用“石墨烯”免烧温室技术,实现果蔬冬季抢先上市,晚熟葡萄、温室草莓等溢价显著。哈尔滨市新乡村通过技术升级与农旅深度融合,建成寒地草莓免烧温室15栋及东北三省规模最大的蝴蝶兰智能温室,并成功引进寒地仙桃、无花果等高附加值新品种。鸡冠区创新采用食用菌“三季双种”模式,大幅度提升棚室利用率。大同区打造航天果蔬科技示范园,以棚室果蔬为主,推出休闲采摘、参观研学等业态,丰富产业价值。截至三季度末,全省设施农业播种面积42.7万亩,同比增长11%,成为反季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集中组织蔬菜观摩会、食用菌产业研讨会等活动,重点做大做强油豆角、番茄等单品优势品种,推进“寒地龙菜”“寒地龙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依托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等重点区域,以油豆角、番茄、毛葱等强势单品为引领,建设稳产保供基地、做强北菜南销基地、做大出口创汇基地、打造生态绿色基地。各地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模式创新、全链升级和品牌塑造,进一步提升产业产值和效益。大庆八井子乡基地推广“早、晚两茬”轮作,错季上市,实现亩效益超2万元。绥化北林区打造油豆角专业村,直供京沪高端市场;东宁市黑木耳产业研发AI采摘机器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率提升10%。兰西县已初步形成贮藏保鲜、冷冻脱水、腌制和酱制等加工产品集群,中舜、东金、益品乡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截至三季度末,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754.88万吨,同比增长5.14%,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和农民致富。
整村推进寒地庭院。印发《2025年黑龙江省整村建设“寒地庭院”实施方案》及10条“十打实”工作要点,指导各地利用“四边两地”,整村推进放心小菜园、道地小药园、特色小菌园和精品小果园等“寒地庭院”建设,预计新增整村推进村650个。各地积极探索“寒地庭院”发展新模式,哈尔滨市新乡村发展200栋葡萄大棚38家采摘园,年产60万斤葡萄,产值600多万元。虎林市采用“药企供苗+村民管护+保底回收”模式,推广刺五加庭院种植4268亩。鸡东县利用庭院种植彩色玉米,较传统玉米增收1.5万元。勃利县通过“庭院+文旅”等模式,带动庭院产品溢价率超25%,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饶河县创新电商模式,推出“5公斤4.5元发全国”的全国最低邮费政策,成功培育“卢小开”等千万粉丝主播,目前农产品网销额已达9.8亿元,打通庭院产品外销通道。
从田间到车间,从庭院到市场,黑龙江省经济作物产业通过全链条布局、多维度发力,正将寒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各类特色产业持续提质增效,“寒地龙”品牌矩阵不断壮大,必将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责任编辑:王忠岩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