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黑龙江 I “中国好人”于姗姗:十年“磨”出爱与信念 藏着特殊家庭的光

发布时间: 2025-09-10 11:12  来源:黑龙江网

  在黑龙江省密山市的晨光里,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的窗内总有细碎温暖——那是“中国好人”于姗姗和一群特殊孩子们的身影。她曾握得住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安稳,却偏要攥紧家乡特殊儿童的未来,十年间,经费的窘迫、场地的局促、家人的不解,都成了她用爱与信念磨亮希望的砾石。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这里,试图读懂这份跨越十年的羁绊。

于姗姗

  五年与千万遍

  初见于姗姗,她的干练里藏着让人安心的温和,谈及这份气质,她轻声说:“这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2012年,刚从哈医大康复医学系毕业的她,在该校公共卫生学院与自闭症儿童相伴,研究病因、做行为干预时她了解到家乡密山没有康复机构,家长只能带着孩子到处跑,高昂的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更有家庭因认知误区,导致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期。

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

  “我要回密山拯救家乡这些孩子!”2015年,24岁的于姗姗带着一腔热血创办了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但家庭的阻力却给她当头一棒。“我家在农村,父母倾尽所有供我上学,在他们眼里,我在省城的工作是‘这辈子积了大德’。”于姗姗想起往事眼眶泛红,“他们接受不了我放弃一切,甚至五年没跟我说过话。”

  但老两口的牵挂从没断过,他们会偷偷站在教室外看她上课,曾在她忙到忘了生日时,悄悄地把生日蛋糕放在教室外。而转机也藏在一次次观察里。看到女儿所做的一切,老两口逐渐理解女儿的这份大爱,父亲拨通于姗姗的电话:“你妈妈那边我来劝,你放心继续干。”这份迟来的支持,成了于姗姗心底最软的铠甲。

  家庭的委屈是痛,可比起康复教学的难,又显得轻了。教患儿认识一张简单“苹果”卡片,要先花几个月引导他坐下、对视,要1秒1秒延长专注力,最后要带他摸真实的苹果,做泛化训练。“这只是康复训练的冰山一角,系统的训练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千万遍的重复。”于姗姗说。

康复中心挂满了锦旗

  二十个孩子与十年

  “我爱人学特殊教育,我学康复,‘医教结合’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黄金搭档,所以建立康复中心,我们两口子一拍即合。”

  最初于姗姗的想法是救助20个孩子,“哪怕只有10个,我也心满意足”。可第一年就有50多个孩子走进中心,不到两年时间我们救助了200个孩子,她忽然明白:“我舍不得这些孩子,我要一直干下去。”

康复中心的教室

  “创业”初期,每个月给中心老师发完工资,于姗姗只剩300多块钱,只能拉朋友来“免费”帮忙看孩子,甚至两人结婚的钱都投入到康复中心。后来她又劝爱人出去工作:“先稳住小家,学校才能安稳。”如今,于姗姗的爱人在一所康复学校任职,两口子依然是最默契的同行。

  为了更好的康复环境,于姗姗两次搬迁:从80平方米的民居,到200平方米的门市房,最后搬到如今1700平方米的幼儿园,有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中心的名气也传播开来。2018年,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被评为 “省级定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机构”。

  就这样,于姗姗和她的康复中心走过了十年的光阴。

于姗姗在教学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 的爱与我的 “爱”

  十年里,于姗姗见过太多患儿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你好、再见”,第一次拥抱,第一次亲吻。那些孩子的爱很“含蓄”,“有的患儿把吃了一半的糖留给我,有的会帮我把头发掖到耳后,他们的爱是悄然发生的,虽然他们不会表达,但每个孩子心里都有着一份最纯真的‘爱’啊!”,想起这些,于姗姗眼里满是温柔。

  截至2025年8月,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已救助630多名孩子,免费咨询600余次,科普覆盖2万余人,其中85%的孩子回到普通幼儿园或小学,15%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学习。

于姗姗在教学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中国好人”的称号落在她身上,她却说:“荣誉对我不重要,可我需要它——因为这份荣誉能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孩子,给他们多一点关注。”

  谈及未来,她眼神坚定:“还有很多孩子没被发现和治疗,很多家长不愿面对或存在误解。我想把康复做得更细,把覆盖的范围扩得更广,我相信,只要干预及时,这些孩子都能回归到社会,都拥有好好生活的权利!”(采访报道组 贾博 石启立 潘玮)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