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三大核心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 2025-09-10 14:25  来源:黑龙江网

  秋日时节,走进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以下简称哈尔滨片区),一幅科技驱动的创新图景徐徐展开:在高端卫星产业园内,生产线上技术人员正专注组装卫星部件;“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中心里,中外工程师联合攻关航空航天材料技术;科技经理人工作室中,专业团队为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市场应用......这片热土,正以“双自联动”、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集群三大核心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为龙江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双自联动”:搭建向北开放国际创新走廊

  自2022年5月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哈尔滨片区围绕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和政策赋能全面发力,目前已出台自贸自创“双自联动”2.0版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哈尔滨片区制定“双自”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借助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为自创区的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交流提供自由便利化政策,开展永久居留推荐“绿色通道”服务。 同时,密集出台《关于支持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试行)》《促进哈工大先研院、新区智能机器人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包”,指引着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集聚。此外,该片区打造跨国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在莫斯科格林伍德设立离岸孵化器,鼓励区内企业与全球先进国家地区联合建立产业创新创业孵化联络站。

  截至目前,哈尔滨片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323户,占全省的26.3%。1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小巨人”,128家中小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分别占全省的14.8%和24.5%。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创新机构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1.7%,全力打造全国“双自联动”先行区标杆。

  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与产业园的“双向奔赴”

  哈尔滨片区创新构建“挖掘—对接—落地”全链条服务体系。2024年,该片区联合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成立科技经理人工作室,常驻20余个实验室挖掘高价值成果。通过新材料路演大会等平台,吸引超50家投资机构参与,促成哈工大先研院28个项目落地,转化率高达87.5%。目前,工作室已梳理可转化成果1000余项,推动同创普润高纯金属、善行医疗智能心电衣等40余个高精尖项目扎根片区,填补国内集成电路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空白。

  以高校为创新源,哈尔滨片区打造“一园一链”产业生态。依托哈工大航空航天科研优势,共建国家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入选“全国十大未来产业科技园”;联动哈尔滨工程大学攻关智能船舶技术,形成船舶新材料产业集群;联合龙头企业组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推动哈电集团抽水蓄能技术、江丰电子超高纯钛项目等成果产业化。

  哈尔滨片区同步设立10个产教联合体,以住房、教育、医疗配套吸引刘宏院士团队等高端人才,让“科学家”牵手“企业家”。2024年,哈尔滨片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367项,占全市34%,哈工大、哈工程新校区落户片区。

  特色产业集群: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雨林”

  如何让产业高地跃升为创新高地?哈尔滨片区构建“园区筑基—企业育林—传统焕新”三维培育体系。打造“智能机器人”“高端卫星”等15个特色园区,工大卫星智造基地可年产180颗商业卫星,领跑国内商业航天。

  实施“科技企业森林计划”,对首次认定国家高企、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的企业分别追加省级奖补50%的奖励。投入14.7亿元实施47个技改项目,推动哈电集团、哈药集团等龙头企业拥抱数智转型,老工业基地“钢铁巨轮”逐渐驶向智能制造新蓝海。

  截至目前,哈尔滨片区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30%,特色产业园区落地相关产业项目30余项,在谈项目58个,合计投资额13亿元以上,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高端卫星产业园吸引20余家头部企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要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建国介绍,《哈尔滨新区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集聚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27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成果转化1500项,推动商业航天、智能机器人、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百亿。未来,哈尔滨片区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政企学研金服”融合科创生态,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更多“自贸智慧”。(来源:哈尔滨新区报)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