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9-10 13:51 来源:黑龙江网
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女校长,她放弃了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的稳定工作,在面临经费不足、场地紧张、家人不支持等重重阻力时,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心,十年如一日投身残疾儿童公益性救助事业,她就是“中国好人”于姗姗。
在第41个教师节这个日子里,维度新闻记者来到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走近于姗姗和她的孩子们,探寻这份爱与坚持背后的故事。
到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
父母从不理解到支持用了五年
教会孩子一个概念要用千万次
初见于姗姗,她的干练里藏着让人安心的温和,谈及这份气质,她轻声说:“这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2012年,刚从哈医大康复医学系毕业的她,在该校公共卫生学院与自闭症儿童相伴,研究病因、做行为干预时她了解到——家乡密山没有康复机构,家长只能带着孩子到处跑,高昂的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更有家庭因认知误区,导致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期。
“我要回密山拯救家乡这些孩子!”
于姗姗
2015年,24岁的于姗姗带着一腔热血创办了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但家庭的阻力却给她当头一棒。“我家在密山乡镇农村,父母倾尽所有供我上学,我名校毕业,又在哈尔滨有份体面工作,用我妈妈的话说,‘这辈子积了大德’。可我却选择放弃这一切,他们难以接受我的选择,五年时间他们不跟我说话,更不理解我。”提及这段往事,于姗姗的眼眶瞬间红了。
但老两口的牵挂从没断过,他们会偷偷站在教室外看她上课。“我记得有一年过生日,我忙得都忘了,父亲却给我打了电话,说‘我们把蛋糕放你在学校了,这就回去’。”每次谈到这件事,于姗姗都控制不住自己,泪水瞬间涌出眼眶。
而转机也藏在一次次观察里。于姗姗的父亲说,他曾看到一位母亲带孩子来康复时,总是忧心忡忡地掉眼泪;可半年后,那个孩子不仅会叫“妈妈”,还能跟别人问好。看到女儿所做的一切,老两口逐渐理解女儿的这份大爱,父亲拨通于姗姗的电话:“你妈妈那边我来劝,你放心继续干。”这份迟来的支持,成了于姗姗心底最软的铠甲。
于姗姗在教学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家庭的委屈是痛,可比起康复教学的难,又显得轻了。教患儿认识一张简单“苹果”卡片,要先花几个月引导他坐下、对视,要1秒1秒延长专注力,最后要带他摸到真实的苹果,做泛化训练。“这只是康复训练的冰山一角,系统的训练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千万遍地重复。”于姗姗说。正是这样的“千锤百炼”,于姗姗让这些孩子们重新走进校园,逐渐融入社会。
与此同时,于姗姗将对儿子的耐心,也给了学校的孩子们。
“我儿子小时候,简直是学校的‘活标本’。”于姗姗笑着说,“我生完孩子放心不下学校,20天就出了月子,家人只能带着孩子来学校找我哺乳。后来孩子慢慢长大,成了老师们的‘参照标杆’——大家会观察他在不同年龄段掌握的能力,用来对比调整教学方案。再后来,儿子上幼儿园、小学,也会经常来学校跟其他孩子互动。现在他还成了我的‘眼线’:有些从中心毕业的孩子,恰巧跟他在同一所幼儿园或小学,他会主动跟我汇报这些孩子的情况,还会主动帮他们。我想,这就是我想传递给儿子的‘大爱’吧。”
学校的操场
曾经想“救治二十个孩子就满足”
没想到“不舍得孩子一干就十年”
“我爱人学特殊教育,我学康复,‘医教结合’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黄金搭档,所以建立康复中心,我们两口子一拍即合。”于姗姗说。
最初于姗姗的想法是救助20个孩子,“哪怕只有10个,我也心满意足”。可第一年就有50多个孩子走进康复中心,不到两年时间康复中心救助了200个孩子,她忽然明白:“我舍不得这些孩子,我要一直干下去,今年是康复中心的第一个十年,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个十年。”
“创业”初期,每个月给中心老师发完工资,于姗姗只剩300多块钱,只能拉朋友来“免费”帮忙看孩子,甚至于姗姗的嫁妆钱都投入到康复中心。后来她又劝爱人出去工作:“先稳住小家,学校才能安稳。”一开始老公不同意,“不如咱们都去考公吧。”于姗姗说,“要是现在放弃,我们之前的梦想和努力就全白费了。”如今,于姗姗的爱人在一所康复学校任职,两口子依然是最默契的同行。
为了更好的康复环境,于姗姗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先后两次搬迁:从80平方米的民居,到200平方米的门市房,最后搬到如今1700平方米的幼儿园,有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中心的名气也传播开来。2018年,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被评为“省级定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机构”。
学校的教室
“他”的爱悄无声息但弥足珍贵
我的“爱”想让更多人感同身受
这十年里,于姗姗见证了孩子们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主动看我们、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说‘你好’和‘再见’、第一次拥抱、第一次亲吻……每次看到孩子掌握一项新技能,我们都特别有成就感。”
于姗姗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爱总是“悄无声息”的——他们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直白表达,不会说“我爱你”,却会用行动传递心意。“有的孩子会把吃了一半的糖留给老师,有的会在看到老师头发乱了时,伸手帮老师掖到耳后。这种不经意的‘爱’,有时当下没察觉,事后想起却心里暖暖的,能让我们老师兴奋一整天。”
但开心的同时,压力也如影随形。于姗姗说:“现在学校有18名教师,十年间来来去去很多人,大部分人离开是因为‘撑不住了’——这个职业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要承受巨大压力。日复一日地重复教学,却可能长时间得不到孩子的回应,真的很煎熬。”
于姗姗和他的老师以及志愿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截至2025年8月,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已救助630多名孩子,免费咨询600余次,科普覆盖2万余人。2024年,经黑龙江省残联系统评估,中心救助的患儿中,85%已成功回归普通幼儿园或小学就读,15%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学习。与此同时,于姗姗还与密山多所幼儿园、小学建立联动对接机制,并定期对患儿进行家庭回访和康复指导。
2024年,“中国好人”的称号落在她身上,她却说:“这份荣誉对我个人而言不重要——无论有没有这个称号,我都是于姗姗,都会继续做这份事业。但我又特别需要它:因为通过这份荣誉,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我,进而关注到我背后的特殊儿童群体。我希望这份关注能转化为支持,让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
正如于姗姗所说,十年来,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得到了鸡西市、密山市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不仅有政策帮扶,还有不少单位和个人与患儿家庭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于姗姗和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成了一座“桥梁”,连接起社会各界对特殊家庭的关爱。
谈及未来,于姗姗希望进一步扩大宣传、提升影响力:“我现在帮助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还有很多孩子没被发现、没得到诊断,很多家长在认知上存在误区、不愿面对问题。我想继续扩大救助范围,既要提升康复质量,也要拓宽覆盖广度,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我始终相信,只要干预及时,这些孩子一定能真正融入社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记者 贾博 石启立)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