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9-10 11:15 来源:黑龙江网
在建设文明中国的壮阔征程中,每一座城市都是鲜活的实践场,每一处细节都折射着时代的精神光芒。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这座以“林”为名、因“绿”而兴的城市,没有选择宏大叙事的刻意铺陈,而是从守护一片林海、创新改革的热情“温度”,记录一段“文明时间”入手,将文明建设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肌理之中,让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如松涛般浸润人心,为文明中国的建设写下了独具北方特色的生动注脚,更将“两山”理论的实践与文明建设深度交融,让生态自觉成为城市文明的底色。
伊春文明的绿色底色:林海共生与坚守传承
伊春的文明,镌刻在每一寸郁郁葱葱的林海之上,这也是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想了解伊春,建议您先走进伊春森林博物馆,这里是一个集科学馆藏、高科技数据化展陈、标准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科普示范基地。
馆内共分为“神奇的森林、伊春的森林”等七个部分,全方位回顾伊春林区的发展历程,系统展示英雄群体,森林演替、林区的开发建设、森林的生态保护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一部绿色发展史书,直观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伊春森林博物馆内的收藏
在这背后,则是一代代“守林人”的执着坚守,把生态文明作为城市文明的根基,用一个个微小的坚守,筑牢文明中国的绿色屏障。
在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伊春市铁力市的张道廷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张道廷告诉记者,他亲历和见证了林业英雄马永顺一生为国无私奉献的壮举,当年马永顺感慨:“人总有一死,树比人长久。”张道廷说:“老哥,你不用惦记啥,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年年去看你。”就为这句承诺,2002年12月,张道廷开始了为英雄义务守墓的漫长岁月。
张道廷在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
整整23年,张道廷用行动践行了“为老哥守墓,守一辈子”的诺言,他身上展现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感动着林区千千万万的群众。同时,为了宣传林区精神文明,张道廷还当起了马永顺纪念馆的名誉讲解员和马永顺林场的义务导游员、护林员。张道廷用自己创作的诗词、歌曲、号子传颂着马永顺的优秀事迹。他总是说:“我做这三大员,就是宣讲员、导游员、护林员,是要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树立黑龙江人、伊春人、铁力人的良好形象,走好转型发展的道路。
伊春文明的“温度”:非遗传承的活态实践
如果说林海守护是伊春文明的“底色”,那么非遗传承则是与文明建设深度绑定的“活态实践”,更是这座城市文明的“温度”所在。
在伊春市美江木艺展览馆,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大工匠、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王美江正拿着刻刀,在一段红松木料上细细雕琢。1964年出生在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的王美江自幼痴画,走上木艺创作这条道路也源于这片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绿色宝藏。“那时候,用木头作画刚刚兴起,自己也喜欢研究,发现市场还不错。”1996年,王美江开始创业,全身心投入木艺创新。从雕琢栩栩如生的木艺摆件到描绘浩瀚林海的木拼画,他将对自然的敬畏融入每一刀之中。
王美江
从一张图纸、一摞木料、一个小刨子的“一个人工坊”起步,将企业发展到如今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年生产木质工艺品50万幅,涵盖产品展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全国森林木艺文化产业的领跑者。2014年小兴安岭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王美江积极探索企业绿色转型道路,带着员工钻进深山挖树根、捡朽木、收集北沉香,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创新开发树木果皮工艺画,并大力发展北沉香工艺品产业。
展览馆内的木拼画
“我们美江木艺展览馆有三项在全国是一流的,一个是木拼画,一个是北沉香,再就是山核桃工艺,这三项也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项的制作技艺均居全国一流。”王美江自豪地表示。
“国家对非遗传承给予了很多支持,我们也尝试将非遗木拼画和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开展文旅品牌活动等,希望可以激发非遗的创新发展,助力家乡的文旅事业。”对于未来,王美江希望能够为擦亮伊春“中国木艺之乡”品牌助力。
伊春文明的沉淀:乡村文明实践
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底色和温度,更需要沉淀。
在伊春推进文明中国建设的版图中,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书写了乡村文明的独特篇章。这个户籍人口1360人、耕地面积16800亩的村落,没有固守传统农耕的单一模式,而是以民宿产业为支点,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实践,让向上向善的风尚在稻田与民宿间自然生长,成为伊春文明建设中极具乡土气息的鲜活注脚。
在金色麦浪中,当你乘坐稻田小火车来到北星村村口,走在宽敞的柏油路上,看着民房的白墙黛瓦与木质廊檐,以及路旁的鲜花与绿植,你很难将这些与传统的乡村相结合。
从1991年到2025年,北星村的变化有多大,在这里任职34年的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崔树生最有发言权。“八九十年代,我们村特别困难,房子都是泥草房,道路泥泞难行,别说开车,就连骑自行车都很困难”。后来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也一直研究如何致富,1998年开始,我们推进文明村建设,坚持‘一路二树三秩序’,扩宽道路,道路两边进行绿化,秩序即保障安全稳定、增加村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崔树生
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2024年村子又迎来大变化——民宿产业试点村建设项目,项目投资3964.69万元,占地面积7825.62平方米,不仅有标准化改造的客房,更有稻田火车、红色VR体验馆等特色设施,让民宿成为承载乡村文明的“容器”。
据了解,在优化环境工程中,采取“政府出一点、村里拿一点、农户筹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不仅村内道路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全覆盖,还将各类管线埋入地下,并将垃圾中转站、旅游公厕等设施有序分布。
崔树生告诉记者,“环境好是表面现象,而深层次的是因为村民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主动保持环境整洁。”据了解,偌大一个北星村只有一个卫生员,每天只需要负责将垃圾收集上来送往垃圾处理厂,而各家门前的垃圾,村民都会自愿自发地打扫。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现在路灯亮了,路也平了,卫生和环境也好了,更是有网络覆盖,游客来了不嫌弃,我们自己住着也舒心。”村民李阿姨的感受,道出了环境变化带来的文明获得感。
此外,北星村的文明魅力,不仅藏在民宿与稻田里,更展现在一场场热闹的节庆活动中。为打响民宿品牌,村里探索“节庆引流+常态宣传”的推广模式,累计举办13次丰收嘉年华、冰雪音乐节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2025年除夕,北星村亮相央视《朝闻天下》新春特别节目“主播遇上冰雪”,镜头里,村民与游客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冰雪民宿与林海雪景相映成趣,向全国展示了北星村的冰雪资源与文明风貌。
这座林海深处的城市,伊春始终以“小切口”做深文明文章,展现了文明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也证明了文明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行动中。当守护生态成为习惯、诚信友善成为风尚、志愿服务成为自觉,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便会如小兴安岭的红松般,深深扎根在城市的土壤里,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也为文明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伊春经验”。当林海的绿意与城市的文明相交融,伊春正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文明,能在每一片土地上扎根,能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里生长,最终成为滋养城市、温暖人心的强大力量。(采访报道组 贾博 石启立 潘玮)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