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黑龙江 I 虎林市虎头镇:以文明建设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发布时间: 2025-09-10 11:13  来源:黑龙江网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与此同时,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的一个乡镇进入人们视野——它就是二战终结地虎头镇。虎头镇在今年还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8月29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这座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边陲的小镇,探寻其红色文化资源,感受文明乡镇建设为小镇带来的种种新变化。

  从“让我干”“带我干”到“我要干”

  “如果用一句话介绍虎头镇,可概括为‘红、绿、金、银、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作威自豪地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和虎头要塞所在地,我们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景点;‘绿’代表全域优良的生态环境;‘金’代表大农业与连片麦田;冬季的冬捕冬钓、年猪年鱼年画节,构成‘银’色的冰雪经济;最后‘蓝’指的是大界江——乌苏里江。”

虎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作威

  依托天时、地利、人和,虎头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刘作威告诉记者,该镇构建“1+10+4”文明矩阵(1个镇实践所、10个村实践站、4类平台),选树“十星级文明户”22户、“乡风文明之星”19人,全域推行“红黑榜”与“四会”组织,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

  “我们经历了从‘让我干’‘带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刘作威介绍,过程中村镇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带头整治人居环境、清扫庭院与街道,逐步改善乡村面貌,潜移默化影响村民;同时通过积分制、道德银行、红黑榜等措施,推动村民实现思想转变。

  “放手一搏”背后是政策托底

  乡村文明的变迁,更体现在村民日子的红火上。虎头镇“虎头香舍”——水云间民宿的经营者田晓玲,便是文明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与先行者,她的民宿正是当地“文明建设+品牌打造”的结合体。

水云间民宿的经营者田晓玲

  “我在虎头做了十几年餐饮,村里建议我打造民宿时,起初有些犹豫。”田晓玲说,“一是不少景点在镇上,村居民宿有距离;二是前期投入大,心里没底。但看到村镇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我决定放手一搏。”

  想法落地不易,民宿改造过程中难题不断。“民宿前身是虎头村村委会,上下水改造问题突出,极易积水,最初只能靠水泵抽水应急。后来在镇、村两级协调下,将下水道接入主管道,才彻底解决问题。”

  田晓玲感慨:“每次遇到难题,我就记在小本子上,镇里、村里逐项帮我解决。我们和政府部门携手同行,小院越变越好,乡镇越来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今年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心里特别敞亮。”

水云间民宿

  农民致富与文明建设相辅相成

  据悉,田晓玲的小院是村镇示范庭院,在其带动下,村民参与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江姜居民宿经营者江士华

  “一开始我也想不通,不愿把辛苦赚的钱投进民宿改造。”村民江士华告诉记者,“后来镇长、书记多次来家里讲解,分析民宿的收益与好处,我才慢慢动了心。”

  “今年6月启动民宿改造,8月15日正式营业,不到半个月营业额就达5000余元,太高兴了!”江士华兴奋地说,“要是效益好,我还打算扩建。”

  江士华的民宿有2间客房、1个餐厅和1个厨房,名字取自他与爱人的姓氏——“江姜居民宿”。院内有一块菜地,种着应季蔬菜,住客可随意采摘、自行加工;民宿还附带车库,藏着江士华的“巧心思”:“车库里准备了自助洗车设备。我想游客开车一路颠簸,人要休息,车也得‘修整’,洗干净后无论是在虎头镇,还是行驶在331国道上,拍照都能出片。”

  刘作威表示:“通过民宿打造,我们引导村民直观感受产业发展的收益。2024年至2025年,我们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比如统一设计打造三星级以上民宿,每户最高补贴15万元,15万元以下按50%补贴。今年已新建、改造民宿106栋,通过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质量。”(采访报道组 贾博 石启立 潘玮)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